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V:成功因素(2)

為了讓地方居民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藝術品變成系列「事件」來操作,一旦形成了事件,便有形成事件的「過程」,設計這個過程便是藝術計劃的重點。透過此過程,適切地賦予居民企劃型的工作,並讓其開始反思地方資源的應用方式,然後引導更多居民加入這個計劃之中,成為企劃的核心,進而形成「自律性參與結構」,讓效應如同漣漪般向外擴散。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V:成功因素(2)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為八點。本文接續上篇文章,說明第三、四項成功因素。

三、詳盡的文史調查

福武學術文化振興財團自2005年起,推動「瀨戶內海文化研究.活動支援助成」,持續針對發展瀨戶內海「文化力」的單一年度研究與活動給予補助。在活動方面,補助項目包括:(1)與衣、食、住有關之城鎮、島嶼振興與街區保存活動,環境保護活動,藝術、文化創造活動;(2)與上述主題相關的田野調查與紀錄之發表、傳播活動;(3)提高在地「文化力」的兒童教育活動;(4)於犬島進行的表演藝術演出活動。

文化研究方面,則補助以瀨戶內海地區為主題之人文社會調查與研究,包括:(1)在地文化、食、衣、住、生活、民俗、傳統藝能;(2)環境、景觀、街區保存、遺址、觀光、國際交流、文化政策;(3)針對前述財團活動補助項目之調查研究;(4)與上述主題相關,以新視角出發之前瞻性調查研究。

2021年度瀬戶内海地域振興助成
福武財團每年持續針對瀨戶內海地區,提供振興助成經費補助。

2012年福武學術文化振興財團整合為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後,此補助案繼續進行至2017年,2018年停止一年,2019年調整為「瀨戶內海地域振興助成」專案,修改部分補助項目,並持續給予相關研究與活動經費補助。

透過這項補助案,瀨戶內海各島嶼的人、文、地、產、景等議題被有系統地挖掘、爬梳、整理,如伊吹島研究會近年便持續遞案,整理島上的民俗傳說地點、保存海運與漁業資料、進行前往朝鮮半島捕魚之調查,並整修伊吹島民俗資料館。福武財團不僅整理當年度補助案之成果摘要以報告書的方式出版,更於2013年起將成果摘要登錄於資料庫,開放民眾檢索瀏覽。

伊吹島民俗資料館
伊吹島研究會近年持續申請助成經費補助,保存海運與漁業資料,並整修伊吹島民俗資料館。

這些研究成果與資料不僅讓許多社區資產浮現,藝術家也藉此更深刻地挖掘地方資源,並化為創作養分,以作品進行呼應,也使觀賞者能透過作品認識當地的人文、歷史、產業、風土、環境。以下列舉官方導覽手冊所提及之瀨戶內各島嶼人文地產景資源,標記為 ✳ 者,表示有作品提及、呼應該項資源;標記為 ✢ 者,表示該項資源即作品。

官方導覽手冊所提及之瀨戶內各島嶼人文地產景資源
資源類型 主要地區 資源內容 關聯作品
知名人士 皇室 直島 崇德上皇流放讚岐途經直島
地方士族 直島 高原次利建築高原城
文學家 沙彌島 詩人柿本人麻呂行經此地為題創作
小豆島 文學家壺井榮誕生地
建築師 直島 安藤忠雄設計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
聚落型態 漢生病療養院 大島 大島青松園
傳統當地聚落 本島 笠島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各島 漁村、農村、地方傳統製造業聚落
歷史文化 歷史與人文風俗 本島 塩飽勤番所
小豆島 蟲送祭
伊吹島 伊吹産院出部屋跡地
本島、高見島等 埋葬墓、祭拜墓
粟島 海洋紀念館
神話傳說 桃太郎 女木島 鬼島大洞窟、鬼雕像
宗教文化 傳統宗教 各島 神社、寺與相關祭典與祭祀活動
小豆島 小豆島八十八所靈場
藝術文化 傳統藝術 小豆島 中山與肥中山農村歌舞伎
直島 直島女文樂
藝術小島計畫 直島 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安藤美術館、家計劃等
犬島 犬島精煉美術館、犬島家計劃
豐島 豐島美術館、心臟音檔案室、豐島橫尾館等
飲食文化 產業經濟 小豆島 素麵、醬油、佃煮
當地特色差異 豐島 農漁新鮮食材
地形地貌 自然環境 各島 丘陵、山坡
瀨戶內海 多島、靜謐海域
氣候 區域特性 各島 天氣多晴、日照強
特色產業 百年歷史 小豆島 醬油與橄欖地方特產
小豆島 採石場、大阪城殘石記念公園
豐島、犬島 採石場遺跡
直島 海鹽相關特產
各島 漁業相關設施、水產
近代產業發展 直島 三菱材料製煉所
高見島 除蟲菊加工產業
伊吹島 小魚乾加工產業
人文景觀 藝術計畫 直島 現代建築設計、裝置作品
文化遺產地景 直島 本村水井遺跡
豐島 唐櫃清水
豐島 豐島住民資料館
小豆島 土庄迷路之街
犬島 犬島精煉美術館
沙彌島 瀨戶大橋紀念公園、瀨戶大橋塔
農業景觀 小豆島 小豆島橄欖公園、地中海風情建築群
小豆島 豬鹿垣
豐島 臨海山坡梯田
男木島 日本著名貓島之一
自然地形影響 男木島 迷宮般聚落
自然景觀 自然地形特色 各島 海景、山坡、樹林等
小豆島 著名夕照、天使之路

四、激發在地社區涉入

以小豆島「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為例說明。福武之家位於小豆島福田聚落,所在地原為福田小學校,該校因少子化於2009年廢校,小豆島町町長積極爭取與福武集團合作,之後由政府進行空間整修,成立「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

福武之家之主辦單位為福武財團、小豆島町政府與福田地區自治連合會 (以下簡稱福田自治會)等3個機構,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則扮演支援的角色。其中,福武財團負責總策劃,亦派專員進駐福武之家,進行相關計畫的推廣、執行、營運。

福武之家由北川富朗擔任藝術總監,邀請亞洲藝術平台的參展藝術團隊,並訂定每年的展覽主題、子計畫方向等。小豆島町政府不僅在資金上編列預算,町政府下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推進室」也在福田地區長期派駐一位約聘職員,作為町政府支援福武之家的窗口。

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
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由北川富朗擔任藝術總監,邀請參展藝術團隊,並訂定展覽主題、子計畫。

上述的福武財團與小豆島町政府分別代表企業與公部門,福田自治會則代表福田地區的居民。福田自治會身為主辦單位之一,除了動員本身的成員之外,也扮演福武之家與地方居民主要的溝通橋樑,串連福田其他團體、社團,諸如老人會、兒童會、婦女會等,並招募居民參與藝術計畫中的工作,包括亞洲食堂、藝術創作、交流活動、展區導覽、展場維護等,其分工、排班皆由福田自治會統籌調度。

除了上述三個主辦單位,以及獲邀參加亞洲藝術平台的藝術團隊之外,也有許多地方社團參與其中,如福田魅力發信隊、水晶山寫真俱樂部等。福田魅力發信隊為福田地區居民的地方傳媒,以福田太郎為名在臉書設立粉絲專頁,內容不只發布福武之家的活動,也分享福田居民各類活動與生活動態。水晶山寫真俱樂部則由當地熱愛攝影的居民組成,以攝影的形式紀錄福田的人文、風景;2015、2016年受福武財團之邀,在福武小學中的一間教室舉辦福田寫真展,也曾將相關作品帶至台灣展覽。

福田魅力發信隊
福田魅力發信隊為福田地區居民的地方傳媒,並以福田太郎為名在臉書設立粉絲專頁。

透過許多單位的連結,福田地區居民也參與了藝術祭活動,涉入程度由淺至深可以分為四類,包括:

  1. 觀眾:僅單純享受和體驗藝術計畫某個階段的成果,如參觀福武之家的亞洲當代藝術展、家屋計畫等作品,或參加感謝祭、福田市集等活動。
  2. 協作者:參加的活動與創作有關,例如在藝術家的領導下,提供藝術家某項創作的人力、素材,或是共同完成作品的某一部份。
  3. 參加指派型工作:參與勞務付出工作,並獲得薪資,如櫃檯接待人員、亞洲食堂服務人員、工讀生、電工、木工等。
  4. 參加企劃型工作:包含亞洲食堂營運經理、水晶山攝影俱樂部的策展團隊、福田小旅行企劃人員、福田太郎臉書粉絲團經營團隊、福田市集攤位企劃等,願意參與這些工作的居民,本身就比較關心社區,也較為活躍,部分與公民館或自治會的身份重疊。
水晶山寫真俱樂部
水晶山寫真俱樂部由福田地區熱愛攝影的居民組成,以攝影的形式紀錄在地的人文、風景。

最重要的是,福武之家透過各種活動,發掘具備各類專長的居民,提高其涉入程度。例如參與指派型工作的成員,透過活動逐漸建立起資訊共有的溝通網絡,拉攏更外圍的協作者參與藝術計畫。甚至福田地方社團也在福武之家與藝術團隊的刺激下,自辦活動和展覽,激發出更多能量。

在福武之家的經驗中,可以看到藝術計畫除了要擴展參與介面的廣度,更要設法形成居民參與的持續性,增加其涉入程度。也就是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不僅進入社區、擾動社區,也與社區重要人物、地方社團串連,邀請其加入執行、企劃等工作。而且為了讓地方居民參與,藝術祭將藝術品變成系列「事件」來操作,一旦形成了事件,便有形成事件的「過程」,設計這個過程便是藝術計劃的重點。透過此過程,適切地賦予居民企劃型的工作,並讓其開始反思地方資源的應用方式,接著引導更多居民加入這個計劃之中,成為企劃的核心,進而形成「自律性參與結構」,讓效應如同漣漪般向外擴散。這點也是台灣在操作藝術節慶時較為缺乏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