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III:作品任務與成果效益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媒體報導、旅客體驗都有極好的評價,營造出優秀的口碑,不僅曾來過藝術祭的遊客願意再訪,同時也吸引許多未曾造訪的遊客前來。在百日會期期間,上百萬人次的遊客飲食、住宿、交通、購物,創造出百億日圓的經濟產值,也活絡了地方經濟。

地中美術館

近幾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都有超過200件作品展出,數量繁多,令人目不暇給。若以類型區分,可以大致歸納為美術館、公共空間/建築、地景藝術與戶外裝置、室內裝置藝術、多媒體與影像藝術、生活藝術、飲食文化等7大類型。

一、美術館

興建新建築或改建舊建築,以展示繪畫、雕塑等創作。

例1《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建築師安藤忠雄在直島完成的第一件建築作品,以「自然、建築、藝術並存」之概念設計,包含「美術館」、「橢圓」、「公園」及「海灘」等四棟建築物。首棟完成「美術館」,於1992年落成開館,為兼具住宿與美術館之空間。

例2《地中美術館》:建築師安藤忠雄之作品。以不破壞島上望向瀨戶內海美景為前提,安藤忠雄選擇將建築隱藏於地下,故名「地中美術館」。長年展示莫內(Claude Monet)、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和瓦爾特.德.瑪麗亞(Walter de Maria)的作品。

倍樂生之家美術館
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建在面向瀨戶內海的高台上,建築物的開口將島上的自然環境導入內部。

二、公共空間/建築

興建全新建築或改建舊建築,成為交流館、活動中心、候船室、公共澡堂等空間 。

例1《男木島之魂》:西班牙藝術家Jaume Plensa於男木島打造的港口交流館與候船室,於2010年第一屆藝術祭啟用。建築位於水池中央,屋頂曲度模仿貝殼,由各國文字組成,陽光照射下,文字的光影灑滿空間內外和水域。

例2《直島大廳》 :直島本村地區的居民活動中心。由建築師三分一博志設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元素,讓建築物不依靠外力便可調節溫度、維持空氣循環。獲Wallpaper雜誌2017年最佳公共建築大獎。

直島大廳
《直島大廳》三分一博志探究了村落的風、水和太陽的變化,進行透過自然風力促進空氣循環的設計。

三、地景藝術與戶外裝置

於戶外創作展示,部分永久設置的裝置作品已成為地標。

例1《海鷗停車場》:藝術家木村崇人於第一屆藝術祭之創作,將300隻海鷗造型的風向標,設置於女木島女木港旁防波堤,風一吹來,海鷗便隨風向轉動。作品幽默,令人會心一笑。

例2《跨越國境.潮》: 台灣藝術家林舜龍2016年於小豆島大部港創作之作品,以當地的海沙、黑糖、糯米粉等素材製作成196尊小孩塑像。塑像受海水、雨水、烈日的侵蝕,最後露出骨架中象徵愛與希望的薔薇。

海鷗停車場
《海鷗停車場》透過海鷗的方向視覺化看不見的風之形狀。

四、室內裝置藝術

於廢棄空屋、學校等室內空間展示;部分作品修整建築,並與建物結合。

例1《寂靜的房間》:比利時藝術家Hans Op de Beeck以木材、聚酯纖維、石膏等材料,創造真人大小的雕像與環境,並塗上啞光灰,創造被石化般的雕刻裝置。於小豆島醬油公會建築物中展示。

例2《時之舊家》:藝術家中島伽耶子改造高見島空屋,以大片透明壓克力板穿過牆壁,觀賞者在全黑的房間內觀賞時,可見光線透過壓克力板從戶外貫穿進室內,呈現出島嶼受到時代潮流捉弄的意涵。

時之舊家
《時之舊家》隨著時間變化的光線粗暴地貫通房屋,凸顯受時代潮流擺佈的島上狀況。

五、多媒體與影像藝術

於廢棄空屋、學校或特色建築作室內展示

例1《The Sea Within – The See Within》:德國藝術家Sarah Westphal改造男木島的空屋,將地板鋪上水,並在屋內投影瀨戶內海、海洋生物的影片,光線於反射水面,讓屋子化為海洋。

例2《海峽之歌》:大島青松園為收治漢生病人之療養所,以往規定收容者需強制隔離,因此有不少人趁黑夜游泳至對岸庵治町逃走。《海峽之歌》便是將藝術家山川冬樹從大島游泳到庵治的情景拍攝下來的影像,於青松園內空置宿舍區展示。

海峽之歌
《海峽之歌》跨越時間的隔閡,游泳渡過兩地間的海峽,把當時的記憶作為裝置藝術來展示。

六、生活藝術

將諸多生活物品藝術化,成為作品。

例1《ONBA.FACTORY》:因男木島有許多窄小坡道,居民為了搬運東西,手推車(嬰兒車)成為日常必需品。香川縣的五位藝術家為居民改裝手推車,變身成各式各樣兼具藝術氣質與實用性的手推車。

例2《BONSAI deepening roots》:因為高松盆栽產量日本第一,藝術祭邀請盆栽大師平尾成志領軍進行盆栽創作,展現盆栽如何從「花藝」成為「藝術」。2019年第四屆於女木島展示。

七、飲食文化

藝術家設計餐廳,或提供特色餐食。

例1《島廚房》:由建築師安部良設計的開放式餐廳,由島上女性居民與東京丸之內飯店主廚合作開發原創菜色。戶外座位區偶爾會舉辦活動,如每月「島的慶生會」(島のお誕生会),成為島上的交流平台。

例2《瀨戶內美食學》:食物藝術家「Eat & Art Taro」於第四屆藝術祭所設計的預約制藝術午餐,以瀨戶內地產食材設計餐食,由主廚一邊講述香川土地食材歷史,一邊在餐檯上進行最後加工,最後供觀眾享用。

島廚房
島廚房由小蝦隊營運,不時舉辦慶生會、音樂會等地方聯誼活動。

上述7大類別僅為粗略分類,一項作品也可以同時符合多種類型。如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小豆島之戀》 屬「地景藝術」,而且因內部空間可提供當地居民集會與藝術祭活動演出,所以也可視為「公共空間」。小豆島的福武之家則將廢校之福田小學校空間活化為美術館,展示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同時進行亞洲廚房飲食交流計畫,並於餐廳提供亞洲各國的代表食物,因此同屬「美術館」與「飲食文化」兩項分類。

從藝術祭作品的種類與其製作過程中,隱然浮現出北川富朗策展的脈絡:藝術具有工具性,透過藝術的運作和過程,可以獲得實際的社會利益,即藝術之任務。根據北川富朗的敘述,藝術之任務包括:(1)發現地方資源;(2)呼應在地需要;(3)加深地方特色;(4)活化空屋與廢校;(5)讓民眾產生關聯;(6)促進國際交流;(7)讓居民找回自傲。雖然北川富朗並未談到經濟面上的社會利益,但實行委員會每屆的總括報告書都估算了經濟波及效果,故增加藝術之任務(8)活絡地方經濟。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所揭櫫之藝術任務
任務 說明
發現地方資源 透過藝術家的眼光發覺地方的資源,讓過去的歷史與地方的資產浮現,並以創作讓觀賞者認識當地的風土、歷史與文化。
呼應在地需要 調查居民對公共空間、公共事務的需求,並具體以作品作出回應。
加深地方特色 透過設置地標性的藝術作品,讓民眾對土地留下深刻印象。
活化空屋與廢校 藝術家找出各式各樣的利用方法,將空屋與廢校轉變成具有意義的場所,挖掘場域的可能性。
讓民眾產生關聯 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志工以「協同合作」方式製作作品,串連起不同地區、世代、領域的人們。
促進國際交流 藝術家來到島嶼進行創作、開辦展覽、舉辦工作坊,促進在地與亞洲各國的交流,深化連結。
讓居民找回自傲 透過藝術祭,讓島上民眾對至今的生活感到驕傲,同時產生新的展望。
活絡地方經濟 旅客觀光中的飲食、住宿、交通、購物等消費行為,為在地產業帶來實質收入。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行委員會於每屆藝術祭舉辦之後皆發表總括報告書,公布藝術祭之成果,包含來訪人數、來訪者停留情況與評價等統計資訊,並評估藝術祭帶來的經濟效益。

藝術祭之來訪人數、停留狀況與評價
項目 第一屆(2010) 第二屆(2013) 第三屆(2016) 第四屆(2019) 第五屆(2022)
來訪人數 [1] 938,246人 1,070,368人 1,040,050人 1,178,484人 723,316人
來訪者居住地 香川縣內 27.6% 36.1% 30.9% 28.1% 30.9%
香川縣外 71.3% 61.3% 55.7% 48.3% 67.8%
國外 1.1% 2.6% 13.4% 23.6% 1.3%
是否來過藝術祭 -- 32.2% 40.9% 40.5% 55.0%
-- 67.8% 59.1% 59.5% 45.0%
香川與岡山縣外來訪者停留情況 [2] 1日 51.3% 25.8% 26.8% 20.0% 17.5%
2日 20.2% 28.3% 22.7% 18.4% 21.8%
3日 17.6% 27.6% 25.6% 23.5% 31.9%
4日 7.1% 11.4% 12.3% 12.9% 16.0%
5日以上 3.8% 6.9% 12.6% 25.2% 12.8%
對藝術祭的綜合評價 非常好 51.5% 52.8% 55.4% 45.7% 54.2%
還好 39.2% 41.2% 39.9% 51.8% 42.0%
不太好 1.3% 1.2% 0.8% 2.3% 0.6%
低劣 0.3% 0.2% 0.1% 0.2% 0.1%
不好不壞 7.7% 4.6% 3.7% -- 3.1%
下屆願意造訪 絕對會再來 -- 50.4% 51.0% 49.4% 63.4%
會再來 76.2% 30.0% 30.5% 36.9% 28.2%
可能不再來 -- 2.5% 2.3% -- 0.3%
不會再來 2.0% 0.8% 1.0% 1.3% 0.2%
不知道 21.8% 16.3% 15.2% 12.4% 7.9%

從上表可得知,藝術祭來訪人次大致呈現上升趨勢,第二屆來訪人次較第一屆增加14.1%,第四屆較第三屆增加13.3%,但第五屆受Covid-19疫情影響,訪客人次大幅下滑。分析前四屆數據,可發現國外旅客大幅成長,從第一屆佔總來訪者1.1%,至第四屆將近四分之一(23.6%),且隨著外國旅客增加,5日以上的長天數旅遊比例逐屆翻倍成長。

此外,訪客對藝術祭的評價持正面態度者皆超過九成,表示願意再次造訪者也幾乎都超過八成,營造出非常良好的口碑。

在經濟效益方面,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從第二屆開始於總括報告書公布經濟波及效果。實行委員會與日本政策投資銀行(2013)、日本銀行高松分行(2016、2019、2022)共同針對香川縣內的經濟波及效果進行估算,顯示藝術祭確實替地方帶來經濟效益。

藝術祭之經濟波及效果(日圓)
項目 第一屆(2010) 第二屆(2013) 第三屆(2016) 第四屆(2019) 第五屆(2022)
直接效果 -- 77億 86億 112億 68億
一次波及效果 -- 29億 29億 37億 23億
二次波及效果 -- 26億 24億 31億 13億
經濟波及效果 111億 132億 139億 180億 103億

因Covid-19疫情對旅遊、觀光等產業帶來嚴重衝擊,以下以2019年日本政府機構所公布之統計數字佐證藝術祭之經濟效益。根據觀光廳統計,2019年1至10月香川縣住宿遊客數較2018年同期成長9.4%,於香川縣住宿的外國遊客數增加32.1%。其中10月表現最為亮眼,住宿遊客數年增16.9%,成長幅度為全國各都道府縣第二名;住宿的外國遊客數較前一年增加73.6%,為全國第一。四國運輸局統計2019年4至9月香川縣主要15個景點的入場人數為283萬,年成長8.8%,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舉辦為主要成長因素。

栗林公園
栗林公園位於高松市區,為大規模的大名庭園,許多瀨戶內藝術祭的遊客也會順道造訪。

在交通方面,同樣根據四國運輸局的調查,第四屆藝術祭會期中前往各島嶼的船班乘客人數較2018年成長55%,各島嶼船班乘客成長率為:直島30%,豐島、犬島方面132%,女木島、男木島、大島方面279%,小豆島19%,本島、高見島、粟島方面541%,伊吹島330%。至於空中交通,高松機場2019年4至10月的旅客人次年增率為6.8%。綜上所述,藝術祭期間因旅客觀光行為所帶動的住宿、旅運人次,都比非展期的2018年有所提升,因此日本銀行高松分行所做的《香川縣金融經濟概況》指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所帶動之遊客增加,對活化地域經濟的確有所幫助。

在非經濟面的表現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也受到歐美媒體的關注,如美國《紐約時報》 和英國《國家地理》 網站皆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列為2019年的推薦旅行目的地,全球最大旅遊指南《孤獨星球》網站也因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日本四國列為「BEST IN ASIA PACIFIC」第二名 。在日本國內,Yahoo! JAPAN舉辦的「Yahoo!檢索大賞2019」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入選為「香川縣部門賞」與「岡山縣部門賞」 ;四國新聞讀者票選的「2019年縣內10大新聞」排行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也獲得第一名 。

2019年縣內10大新聞

綜上所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媒體報導、旅客體驗都有極好的評價,營造出優秀的口碑,不僅曾來過藝術祭的遊客願意再訪,同時也吸引許多未曾造訪的遊客前來。在百日會期期間,上百萬人次的遊客飲食、住宿、交通、購物,創造出百億日圓的經濟產值,也活絡了地方經濟。


[1] 人數計算方式是先於各島嶼/港口會場設立參考設施,各參考設施之來訪人數總和即為該島嶼/港口會場之來訪人數,最後再將各島嶼/港口會場之來訪人數加總便為該屆藝術祭總來訪人數。

[2] 2010年數據包含來自香川縣與岡山縣之訪客。